本週主題
1949 大徹退
華語109 郭健敏 40585132I
作為一個香港人,以個人的經歷為談,我的國中與高中課程均以EMI的模式進行,即是代表除了中國語文科,體育科外,其他科目均以英語授課。自開始有EMI與CMI的授課模式之後,的確有很多家長盲目為子女追求入讀英文中學。但我認為,以EMI授課的模式不代表學生的語言能力比較強。正如文章指出的學生的個人學習效能並非教學語言政策的唯一知指導原則。再加上加拿大的法語沈浸式例子,以英語作為母語的學生並不會因為母語是英語而對法語的學習能力下降。
我認為EMI與CMI的授課模式各有利弊,該因應學生對於自己在未來社會,職場或者是個人目標的方向各自做出選擇自己適合哪一種的學習方式。每個人對於語言的理解不一樣,有些人在學習某些科目以中文學習時的解讀能力較高,或者是有些科目本來就不太適合以EMI的模式來學習,這其實無法切實地做一個比較,只能說各有圓缺。無論是以怎麼樣的語言模式來學習,都是好的,畢竟每一種學習的方式都能為學習者來帶效益。社會是多元又多變的,不用盲目追求某一種看似較優秀的學習方式,只要認真去學習,什麼樣的語言模式和政策,都沒關係的。
40485115I 呂承叡
對於現時的臺灣人來說,1949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無疑是抹煞臺灣的一大惡耗。接下來就論臺灣本土語言受國民政府破壞的歷程。多數家中長輩都曾說過「小時候不能講台語啊,日語更不可能,講了就會被老師罵被老師懲罰。」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幾乎都不會說自己的母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是因為國民政府殖民台灣的時候頒布「國語政策」也就是要求人民只能說華語,在歷史研究上,破壞當地語言是絕大多數殖民者的行為。因此在我看來,只要臺灣人一天找不回屬於這塊土地的語言,臺灣人就一天沒辦法走出中華民國的陰影。
40684250I 梁梅昌
在戰爭中,有太多、太多的不公平。不管是哪一個戰場,不管是是分屬哪一個陣營,不管對誰效忠、對誰背叛,不論勝利還是失敗,有沒有一個聲音,會想向所有死去的戰士、失去兒子的母親、失去爸爸的孩子、失去丈夫的妻子說聲…對不起?戰爭它報廢了太多年輕的生命,為歷史留下沉重的一頁,讓後世人心中始終都有個隱忍不揚的痛,人們無力改變,因為時代的洪流導引著大家的方向;但是,我覺得現代人必須向前人致敬,畢竟,他們無論願意與否,都已為我們承擔了大部分的歷史重擔。是他們的努力,造就了現在的我們,他們所經歷的痛,我們不能體會,也無力體會,只能用我們的力量,試著創造更美麗的世界。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